“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研讨会

发布者:创新创业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5-20浏览次数:301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因素,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融汇点,创新创业教育事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之需、实践之要和时代必然。

为提升我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校双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自觉肩负起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积极助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15日,我们特邀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专家汤红胜、江洪涛、王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研讨,参加此次研讨的有各个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团队负责人、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在校创办企业的大学生。三位专家就创新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及赋能新质生产力路径等方面与我校师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的新思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共生系统: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需要产业资源与校内资源的有效互动和整合,基于教育共生论,学校综合考量社会、技术、市场、文化等环境因素,积极探索依托产业学院构建教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产研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形成“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参与的共生系统,通过纵向、横向和内外“三大联动”,全力打造校内、校校、校企“三个协同”,通过生产与教学、工作与学习、师傅与教师、学徒与学生、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等多元素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真正地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树立价值共创为目标的教育共生理念

学校与企业双向联动推进了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借助专业教育实现育人功能,更要通过加深产学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发挥经济促进作用。通过树立价值共创为目标的教育共生理念,多主体“协同”“联动”,形成多元、开放、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深厚广博的创新底蕴,打造了“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教育新生态。依托产业学院,深化了校企共育培养机制、利益共享双赢机制,过程共管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管理机制、多元参与评价机制,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不断的探索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水平的工作方式和途径。

构建以产学研创为核心的教学共生模式

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产学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OBE),阶段提升的价值理念,以“课程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为目标,实现“产品精品化,精品市场化”。专创融合、课赛融通,推广“虚实结合”体验式教学方法,打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及其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推进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校域共生实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参与、内外共生并提供服务支撑的综合系统,要将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优势和资源汇聚起来,学校着重构建高质量项目开发机制,促进企业项目走进课堂:“贴近企业做学问”,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解决技术难题,为促进产学研成果的孵化提供基础,打通科研创新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将企业真实科研项目转变为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校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吸收能工巧匠走上讲台:全面聚优聚合“政行园企校”各方资源,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产业教授、企业博士工作站,组建教学科研双优团队,支撑学校发展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了创新发展需求。拓展产业化科研实施路径,促进教师走进企业:依托职教联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域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打通教师走进企业的通道,按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技术产品化加速器和产品产业化基地三维一体化模式,形成了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的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本次研讨,我校对依托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后期我们将立足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文/图 蒋闺鑫  审核人:张立峰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解放南路285号
电话:0515-88580189
邮箱:ycgyjyc@126.com